人趣体育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实时比分

文章内容

邓亚萍邓亚萍,邓亚萍是谁

tamoadmin 2024-06-18
1.邓亚萍总结乒乓生涯,她的动力是什么呢?2.不败状态下退役的邓亚萍和张怡宁谁的技术更强,更全面?3.邓亚萍:世界冠军求学的“悬梁”岁月4.乒乓球一姐邓亚萍如今

1.邓亚萍总结乒乓生涯,她的动力是什么呢?

2.不败状态下退役的邓亚萍和张怡宁谁的技术更强,更全面?

3.邓亚萍:世界冠军求学的“悬梁”岁月

4.乒乓球一姐邓亚萍如今过的怎么样?

5.关于邓亚萍的励志故事

邓亚萍邓亚萍,邓亚萍是谁

河南籍乒乓球名将都有谁:

一、邓亚萍

邓亚萍,现年49岁,来自河南郑州,出自一个运动员家庭,父亲邓大松曾经是河南省队选手。在父亲的引路下,自身身材条件不算太优越的邓亚萍,在经历漫长的苦练后成为了极具统治力的乒乓球传奇与时代体育偶像。

二、刘国梁

刘国梁,现年46岁,来自河南新乡,中国乒乓球发展史上第一位集齐世乒赛、世界杯、奥运会的男单大满贯得主,与此同时双打成绩也是很出色,长期以来河南体育乃至中国体育的图腾人物之一。

三、朱婷

朱婷,现年27岁,来自河南郸城,出道之时亦是从家乡球队河南女排扬名,之后辗转广州恒大、土耳其瓦基弗银行、天津女排等职业俱乐部。

四、郑海霞

郑海霞,现年55岁,来自河南商丘,中国女篮队史头号球星。作为绝对核心,司职中锋的郑海霞曾带领中国女排获得了年奥运会铜牌、1986年亚运会冠军、1992年奥运会银牌1994年世锦赛亚军等荣誉。

五、范运杰

范运杰,现年50岁,来自河南郑州,球员时代司职中后卫,防守能力、助攻能力、头球能力都相当突出。此外,范运杰精神属性过人、领袖气质强,长期担任中国女足队长,曾帮助球队取得1996年奥运银牌、1999年女足世界杯亚军。

六、周琦

周琦,来自河南新乡,现年26岁,最成功的河南男子篮球运动员,目前效力于澳大利亚NBL联赛的东南墨尔本凤凰,此前在CBA的新疆队与NBA的火箭队都效力过一段时间。

七、陈中

陈中,现年40岁,来自河南焦作,跆拳道名将,2000年悉尼奥运女子67公斤级&2004年雅典奥运女子67公斤级金牌得主,跆拳道项目历史上的首金得主。

八、孙甜甜

孙甜甜,现年40岁,来自河南郑州。提到河南体育史上的代表人物,孙甜甜未必是大家优先想起的,但作为中国女子网球运动员,孙甜甜的成就是相当了不起的,尤其是在女双项目上。

九、宁泽涛

宁泽涛,现年29岁,来自河南郑州。时间回到2013年的全运会,时年20岁的宁泽涛横空出世,先后在50米、100米自由泳项目交出破亚洲纪录的成绩。

十、郜林

郜林,现年36岁,来自河南郑州,目前效力于深圳队,出自申花青训,职业生涯先后在上海申花、广州恒大效力。

邓亚萍总结乒乓生涯,她的动力是什么呢?

引言:中国有很多优秀的运动员,他们在奥运会和各种比赛上面都为国家争得了很多的荣誉,所以这些优秀的运动员都应该被人们牢牢的铭记。

一、世界乒坛皇后是谁

世界乒坛皇后是邓亚萍,邓亚萍出生于1973年2月6日,邓亚萍出生于河南郑州,是中国前女子乒乓球运动员,也是乒乓球大满贯的得主,而且邓亚萍还是河南邓亚萍体育产业投资基金创始人,邓亚萍在他14年的运动生涯当中一共拿到过18个世界冠军,因此占据了国际乒联世界女子排行榜首位八年之久,在退役之后就入选了国际乒联名人堂。

二、对邓亚萍的评价

邓亚萍其实是一个自身条件不是特别好的女孩子,他之所以能够在乒乓球业界称霸,是因为他身上有着一种奥林匹克的精神,还有着他那种不服输的劲头,而且这种镜头也诠释了他身上的那种运动精神,并且邓亚萍在打乒乓球的时候也非常的有魅力,而且邓亚萍还有着非常好的性格,在业界都备受好评,而且邓亚萍在他的乒乓球生涯里面,一直刻苦训练,并且也勤于动脑,付出了常人难以付出的努力。

三、邓亚萍她努力吗

邓亚萍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这一点从他在他的乒乓球运动生涯里面就能看出来,她在训练的时候完全没有考虑到自己是女孩子就可以偷懒,他面对高强度的训练是非常专注的,并且她对于他自己的那些努力也是非常低调的,经常把自己关在训练室里面用心提高自己的水平,因此它能够获得这么多优秀的奖是理所应当的,没有人可以说邓亚萍不努力,如果有人质疑他的话可以多了解一下邓亚萍的一些活动。

不败状态下退役的邓亚萍和张怡宁谁的技术更强,更全面?

乒乓球作为我们国家的国球,一直备受关注,全员学习乒乓球也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口号。今天就来介绍一位乒乓球界的传奇人物-邓亚萍。总结一下邓亚萍的乒乓球生涯,她成功的动力只有两个字:不服!

职业生涯

邓亚萍出生在河南郑州,她的父亲就是一位乒乓球职业运动员,在父亲的影响和积极指导下,邓亚萍也是从小就开始学习乒乓球。邓亚萍5岁的时候开始正式接触乒乓球,小时候的她机灵可爱,但是个子不高,在乒乓球台前也只是露出一个小脑袋。为了方便打球,邓亚萍的父亲用木板垫在邓亚萍的脚下,邓亚萍的乒乓球生涯开始了。

邓亚萍的乒乓球天赋也从此时正式显露出来。因为天赋异禀,邓亚萍的水平得到迅速提升,但是因为身材矮小遭到了河南省队的拒绝,即便如此,邓亚萍也不服气,不愿就这样放弃自己热爱的乒乓球。邓亚萍的父亲决定亲自教她,父亲根据她独特的领悟能力制定出了一份只属于她的训练方式。

不服输

普通乒乓球运动员都习惯用直拍来打,但是因为邓亚萍的身体条件不行,就改为横拍。虽然困难重重,但是邓亚萍从未放弃,也从未服气。虽然身高不够,但是邓亚萍的努力足以弥补。在她13岁的那年,她的努力得到了回报,通过借调的机会,邓亚萍进入了河南省队。也是因为这次难得的机会,邓亚萍终于开始发光发热,也是凭着自己的努力进入了国家队。是她的不服气让她走到今天的成就,进入国家队后的她更加努力训练,不放过每一分每一秒。

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十分欣赏这个个子小小却努力拼搏的邓亚萍,她的努力和实力终于被世界看到。除了球场上的努力之外,邓亚萍对自己各方面都有着严格的要求,本来只有小学学历的她,因为不会英文造成诸多不便,便开始努力学习文化知识,还走进了清华大学的校门,如此不服输的她无时不刻不在诠释奥林匹克精神,世界冠军舍她其谁。邓亚萍不服气的态度值得每一个人学习,只有拼搏才能走到成功的彼岸,即使开始被人嘲笑,但一旦成功,惊艳的是整个世界!

邓亚萍:世界冠军求学的“悬梁”岁月

如果巅峰时期的邓亚萍遇到巅峰时期的张怡宁,孰强孰弱?我们不妨看看二人的战绩。

首先是邓亚萍,她生于1973年,是原中国女子乒乓球运动员,奥运会冠军,乒乓球大满贯得主,邓亚萍于1992年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作为中国队的绝对主力,夺得女子女单,双打两枚金牌,于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邓亚萍再次复制了四年前的奇迹,成为中国奥运会历史上第一个夺得四枚金牌,奥运金牌的人,邓亚萍十四年的运动生涯中一共拿到十八个世界冠军,而且排名连续八年保持世界第一,是乒乓球历史上排名世界第一时间最长的女运动员。

再说张怡宁,她生于1981年,于2004年在雅典奥运会上,与王楠合作获得女子双打冠军,并夺得夺得女单冠军,2006年,德国世乒赛上张怡宁率领中国队第十六次捧起考比伦杯,年底张一宁的世界排名为第一。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张怡宁与郭跃王楠合作夺得女团冠军,随后在女单决赛中击败王楠成功卫冕,四年后再夺,再度夺得双料冠军。

从二人所取得的成就上看,邓亚萍的成就略高于张怡宁,然而在身体天赋上,张怡宁的身高足足有1米七零,而邓亚萍的身高只有1米五五,二人都是斜握球拍的打法,所以身高臂长的张怡宁更占据优势,球技也更加全面。

但邓亚萍是有着非常强烈的求胜心的,虽然存在劣势,但在邓亚萍十四年的比赛中也遇到过很多高个子对手并将其击败,可以看出邓亚萍凭借深厚的技术,很好的弥补了自身的短板,所以虽然张怡宁的技术更加全面,但如果和邓亚萍做比较,还是邓亚萍更强一些。

乒乓球一姐邓亚萍如今过的怎么样?

如果亚运会、世乒赛和奥运会的冠军是我乒乓球生涯的三大满贯,那么清华获得学士学位、诺丁汉大学硕士毕业和取得剑桥博士,就是我要完成的另一项大满贯。

——邓亚萍

 1997年退役进入清华大学,2001年拿下学士学位,同年9月进入英国诺丁汉大学,2002年12月12日,获硕士学位,同年进入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邓亚萍用求学路上一路奋斗的故事讲述了一个世界冠军求学的悬梁岁月……

清华:从写26个英文字母开始 

 “临近退役时,我便开始设计自己将来的路,有人认为运动员只能在自己熟悉的运动项目中继续工作,而我就是要证明:运动员不仅能够打好比赛,同时也能做好其他事情。哪天我不当运动员了,我的新起点也就开始了。”邓亚萍说。

 “1996年底,我被萨老提名为国际奥委会运动委员会委员。我明白,这既是国际奥委会的重用和信任,也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奥委会的办公语言是英语和法语。然而,这时我的英语基础几乎是零,法语也是一窍不通。面对如此重要的工作岗位和自己外语水平的反差,我心里急得火上房。”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结束后,邓亚萍以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身份初进清华时,她的英文几乎是一张白纸,既没有英文的底子,更别说有口语交流的能力。

 “怀着兴奋而又忐忑的心情迈进清华大学。老师想看看我的水平——你写出26个英文字母看看。我费了一阵心思总算写了出来,看着一会儿大写、一会儿小写的字母,我有些不好意思——老师,就这个样子了。但请老师放心,我一定努力!”

 “上课时老师的讲述对我而言无异于天书,我只能尽力一字不漏地听着、记着,回到宿舍,再一点点翻字典,一点点硬啃硬记。我给自己制定了学习计划:一切从零开始,坚持三个第一—从课本第一页学起,从第一个字母、第一个单词背起;一天必须保证14个小时的学习时间,每天5点准时起床,读音标、背单词、练听力,直到正式上课;晚上整理讲义,温习功课,直到深夜12点。”由于全身心地投入学习,邓亚萍几乎完全取消了与朋友的聚会及无关紧要的社会活动,就连给父母打电话的次数也大大减少。为了提高自己的听力和会话能力,她除了定期光顾语音室,还买来多功能复读机。由于总是一边听磁带,一边跟着读。同学们总是跟她开玩笑:“亚萍,你成天读个不停,当心嘴唇磨出茧子呀!”“但我相信:没有超人的付出,就不会有超人的成绩。这也是我多年闯荡赛场的切身体验。”

 学习是紧张的,每天的课程都排得满满的。除学习之外,邓亚萍每周还要三次往返几十里路到国家队训练基地进行训练,疲劳程度可想而知。

 “每天清晨起床时,我都会发现枕头上有许多头发,梳头的时候也会有不少头发脱落下来。对此我并不太在意,倒是教练和队友见到我十分惊讶:‘小邓,你怎么了?’我说:‘没什么,可能是学习的用脑和打球的用脑不一样吧。’”

 “虽然都是一个‘苦’字,但此时的我却有不一样的感受:以前当运动员,训练累得实在动不了,只要一听到加油声,一咬牙,挺过来了;遇到了难题、关坎,教练一点拨,通了;比赛遇到困难,观众一阵吼声,劲头上来了,转危为安。但读书呢,常常要一个人孤零零面壁苦思,那种清苦、孤独是另一种折磨,没意志、没恒心是坚持不下去的。”

 为了更快地掌握英语,几位英语老师建议邓亚萍到国外去学习一段时间,在他们的热心帮助下,经清华大学和国家体育总局批准,1998年初,刚在清华读了几个月的邓亚萍作为交换生被送到英国剑桥大学突击英语。

剑桥:每天凌晨5点起床攻读   

 1998年2月26日邓亚萍怀着复杂的心情,飞向剑桥。对她来说,这自然是非常难得的机会,但却又是一个艰难的起步。

 “第二天就是开学上课的日子,全班一共9个同学,教室不大,9张课桌椅向着黑板,摆成半圆形。老师先让大家做自我介绍。接下来给每人发了两张讲义就开始讲课,课堂上没什么纪律,讲解方式也很随意,老师一边讲课,同学们一边七嘴八舌地抢着回答问题。我在云山雾罩中上完了课。四五个星期过去了,每天十五、六个小时的付出,但收效并不大,英语水平的提高也不显著。作为一个插班生要赶上其他同学困难太大。加上没有教材,每次上课才能拿到老师发的讲义,这种教学方法也很难让我适应。”

 “生活的环境也不尽如人意。到英国留学的留学生,多数都是住在学校所安排的英国人家里,我也不例外。本想住在英国人家里,一来可以更多地了解英国的风俗民情,二来可以有更多的英语会话机会。但是我所居住的这个女房东家,距学校太远,而且房费伙食费很高,每月除了要交200多英镑房租,还要交100多英镑饭费,两项合起来每月的支出约合人民币将近5000元。对于自费到英国上学的我来说,惜金和惜时同样重要。”

 “记得当我头一次穿着防雨运动衣,骑着自行车到学校时,许多同学见了都大为不解:怎么世界冠军还骑自行车来上学?是啊,世界冠军也是凡人,我的所有,是我用汗水换来的,它来之不易,我必须十分珍惜它。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困扰着我,我急切盼望能改变这种状况。”

 “刚到英国不久,我想往家寄点钱,然而到邮局拿了单子,却不知如何填写,邮局的人在单子上指指点点,我却一脸茫然,我站在邮局前,两眼发呆,我能怎么办?问谁去?问了,自己还是听不懂,最后,只好悻悻而归。”

 “开学前,为了让我熟悉一下环境,房东开车送我去学校转了一圈。第二天人家不送了,我虽然买了辆自行车,却找不到上学的路了,七拐八拐,赶到学校已经上课了。一向守时的我成了迟到生。我急得迸出几个单词解释,然而解释不明白,那滋味,那窘迫,现在都忘不了!”

 邓亚萍就读的纽汉姆学院是隶属剑桥大学的一所小学院,类似于国内的语言进修学院。这里的学生主要以外国留学生为主,而邓亚萍是来自中国内地的留学生。

 “刚到剑桥的那段时间,我虽然比较刻苦,效果却不明显。我知道,这是因为自己的语言基础还相当薄弱,要想在剑桥这个精英云集的学府里站得住、学得好,更需要全力以赴地去拼搏。做学问与体育训练一样,没有任何捷径可寻,更不会有天上掉馅饼的美事儿,一切靠自己去拼去搏吧。”为了赶功课,邓亚萍起早贪黑,每天只睡几小时。

 “开始的一两个月之内,根本听不懂老师在上面讲什么,我把老师所有写在黑板上的东西照抄一遍。回到家里以后,自己再翻字典,再看。每天的生活比较单调,上课时间是四个半小时。下了课还有很多作业,吃饭对我来说好像都很费事,中午休息的时间只有一个小时,我一般都不回宿舍,就是吃上午带去的三明治,然后看一会儿书。晚上经常吃的东西就是自己做的方便面条加青菜、西红柿和鸡蛋。几乎每天都要学习到12点才能睡觉。”

 虽然基础比其他同学差,她总是不甘心,想超过别人。这种好胜的心理后来才慢慢开始转变:“毕竟基础不同,从运动员到学生是一个非常大的转折,学习上升也要有个过程。”

 回到清华,邓亚萍的毕业论文题目是《国球的历史及发展》。从开题报告、到第一次提交论文、以至论文的最终修订,邓亚萍不仅每一项都达到标准,而且步步提前,赶在时间表前完成。

 “我终于戴上了学士帽,在毕业典礼上,我用流利的英语向老师致词。”

诺丁汉:一看她学习的劲头就知道她是世界冠军 

 2001年9月,邓亚萍从清华走进英国诺丁汉大学攻读硕士。“原本更喜欢剑桥,那里风景可人,令我心醉。可我还是投奔了诺丁汉大学,因为诺丁汉大学有全英国最棒的外语系。”

 “导师对我不太了解,似乎有些不放心,担心一个运动员能否完成学业。我恳切地对导师说:我可能比您的其他学生基础要差,请你多费心了,别人能听懂的课程,我可能要两次甚至多次,别人需要一年,我可能需要一年半甚至两年。但不管费多少力、多长时间,我都要把学业拿下来!我是那种很要强,性子也很犟的人,因此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会尽自己的努力去做好。”

 “在英国,修硕士有两种办法。一种是类似于应试教育。就是上一门课考一门,直到通过所有课程;另外一种是跟导师做课题研究,研究结束后做论文,如果论文通过就可以毕业,我采取的是第二种办法。比语言更难的是这里的学习方式,和国内真是大不一样。我有自己的导师,但并不经常见面。往往是他给我提供一个阅读书目清单,我自己到图书馆或大学找书,然后阅读。有了问题才和他预约见面、答疑。开始时,我很不习惯这种方式。而且我修的方向是‘中国当代研究’,一个似乎和体育无关的冷门专业,即便图书馆里也不一定有相关材料。这样,我就必须在不同的图书馆和大学里去找。不过,现在看来,这也是我在国外学习的重要收获之一。新的学习方式让我学会了在纷繁复杂的情况下找到实现目标的办法。”

 “打球的时候,视力两眼都是1.5,上学以后下降得很快,现在有一只眼已经0.6了。学习和打球相比完全是两码事,睡眠不足,上课总是犯困,眼睛睁不开,越坐越困,恨不得用根棍儿把眼皮撑起来。可对面坐着的是老师,你又不可能睡觉,更不可能溜号。刚开始时这种感觉特别明显,后来慢慢适应了这种生活,知道该怎样安排好作息,找到一些规律。”

 “我的研究课题是《从小脚女人到奥运冠军》,例子用的就是中国女子乒乓球队。为了研究这个课题,我阅读了一些对中国女运动员的研究材料,大部分是外国人写的。这些外国人并没有真正了解中国女运动员的生活和成长经历,因此他们的研究并不到位。我希望能够从我开始,有人真正关注中国妇女和中国女运动员的研究。我也希望通过在国外学习,在工作中便可以尽量避免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误会,以便更好地介绍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而在国际体育界,能让人理解你的见解,接纳你的主张并非易事。”

 学习上的她拿出打球时的劲头。按说老师安排的课程已经呈饱和状,每周天天有课,周末的作业也不轻松,做罢作业还要准备下一周的课,周而复始。可她还是觉得“吸收”得不够。

 也难怪,她心里真的是着急。邓亚萍刚撂下球拍儿,就成了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一位年轻的委员,她恨不得赴会时能立马讲得一口流利的英语。于是,这位乒乓球世界冠军心底悄悄萌生着愿望早一点进入高级班,明年向Master(硕士学位)进军。

 在诺丁汉大学上课的过程中,邓亚萍总是抓住一切机会抢着发言。老师用开玩笑说从她学习的劲头可以看得出她是一个世界冠军。“下了课,我必须匆匆赶到另一个老师那里去做个别辅导,这是学校针对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不同而特别安排的单独辅导时间。每次出去开会之前,我的老师都会帮助我准备发言材料,纠正我的语音语调和演讲的方式方法。另外学校还专门为我开了一门课,教我如何用英语进行采访。在学校我过着典型的大学生三点一线式生活,和校园里那些普通的女孩子没有什么区别。”

 “这个硕士学位我非拿不可,而且一定要在国外的大学里拿到。”那样的话,在中国的奥运会冠军当中,她可能又拿了一项第一。作为诺丁汉大学的一名学生,邓亚萍每天的时间表比较紧。“除了上语言系的课,还要上英语系的课。下了课还有很多作业,中午休息的时间只有一个小时。”

 “过语言关对我来说还有着另外的意义。当时我是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委员,同时还负责国际乒联的一个项目,如果你没有办法跟别人交流,那么一切都是零。同时还有一个公众形象,就是说我毕竟代表着中国,同时代表着中国运动员,所以精神风貌是很重要的。”

 一年后,邓亚萍面对严格的考官,用英语宣读了3万5千字的论文——《从小脚女人到奥运冠军》。以翔实生动的材料和清晰有力的论点论述了中国妇女及中国妇女体育的巨大发展和变化。临场考官的一致结论是:无条件!2002年12月22日,她如愿获得硕士学位。萨马兰奇先生称赞她“拥有了打开世界大门的钥匙”。

 至此,从1997年进入清华大学起,邓亚萍已在校园度过了近六个春秋,并将自己当年的小学“学历”变为研究生学历。邓亚萍坦言,从运动员到学生,尤其是一个留学生,她付出的努力并不亚于打球。“从对英语一窍不通到熟练地用英语与教授交流,从人生地不熟到朋友遍英国,从开始时的迷茫到后来的迎接挑战,每一步都走得很辛苦。但海外生活为我打开了一扇门,让我真正了解了世界。”

 其间,她还作为北京申奥成员,赴莫斯科为北京赢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作了贡献。

 2001年7月13日,邓亚萍用流利的英语向国际奥委会委员呼吁:请给中国运动员一个机会,让我们做一次奥运会的东道主!

再回剑桥:学习、紧张工作与速冻饺子 

 知识,没有止境。2002年,她如同一个长跑运动员,又站在新的起跑线上,开始新的拼搏——满怀信心地攻读剑桥经济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是“2008奥运会对当代中国的影响”,邓亚萍的“中国研究”又得以继续下去了。

 2003年2月24日,正在剑桥攻读博士的邓亚萍又回来了,在北京奥组委,新的忙碌又开始了。“我在剑桥的导师彼德·纽伦是一位世界经济学家,已经研究中国经济30余年,他深知2008年奥运会对拉动中国经济的重要性,会有极高的经济研究价值,他认为我回国,不仅能为祖国服务,也能为论文收集第一手珍贵材料,因此,他特批我回国边工作,边学习。未来的工作很艰苦,但这是非常好的机会。”

 2004年的春节假期,她为了赶写剑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放弃了与亲人的团聚,买来一堆速冻饺子,每天的水饺餐伴她度过了假日。

 “有人可能觉得我这是自讨苦吃,甚至有人说你的荣誉多得一大把,不攻读什么学位,后半生照样可以过得不错,即使读学位也不必那么辛苦,甚至不妨找个‘枪手’代笔写论文。但我读书上大学可不是为了‘镀金’,我上学只是要圆自己的读书之梦。我从自己与外国朋友交往中深切感受到知识缺乏、交流不畅。尽管基础差,我不想投机取巧走捷径,更不要说我就读的清华、剑桥等国际知名大学治学严谨,容不得弄虚作假!”

 饺子可以速冻,人才却难以速成。邓亚萍学业上的成功与打乒乓球的辉煌,其实并非得益于她具备多大的天赋。恰恰相反,无论学业还是打球,她都是在先天条件不大有利的情况下,靠坚忍不拔的毅力,靠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夺取新的金牌。

 “我现在依然是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体育与环境委员会和改革委员会三个委员。特别是运动员委员会,委员都是很有名的奥运会冠军,都有自己代表的权益,很长一段时间我是的亚洲委员,因此我不仅代表中国,而且还是亚洲的代表,有责任为亚洲和第三世界国家运动员争取权益。”在邓亚萍的努力下,运动员委员会已经向国际奥委会执委会提出在推举奥委会委员时必须有一名(共8人)亚洲委员的建议。

 而她在剑桥的博士学业也已经到了第二年,谈到学业,邓亚萍说:“难啊,真是太难了,感觉压力很大。一天到晚就是绷着,所以感觉特别辛苦。但我要感谢当学生的这段经历,因为它让我看到了另外一个世界,找到了自己新的价值。如果亚运会、世乒赛和奥运会的冠军是我乒乓球生涯的三大满贯,那么在清华获得学士学位、诺丁汉大学硕士毕业和取得剑桥博士,就是我要完成的另一项大满贯。”

 拼搏、拼搏、再拼搏!无论是做运动员还是做学生,邓亚萍对自己的要求都几近苛刻:“必须做好,我没有理由做不好!”这就是一份自信!

关于邓亚萍的励志故事

世界乒乓球冠军邓亚萍退役后经历了一段起起伏伏的生活,先是考取了名牌大学的高学历,随即被任命为了即刻搜索的总经理,不过却因经营不善亏损倒闭,如今的邓亚萍终于回归了正常生活,过上了朴实接地气的日子,尽管经商失败了,但在网友心目中,邓亚萍还是那个乒乓球一姐,和蔼可亲深受喜爱,已经47岁的邓亚萍虽然贵为世界冠军,但是生活简朴很接地气,日前现身小餐馆吃饭,只点了两样食物,和普通老百姓吃的一样,不过邓亚萍吃起来却津津有味,视频中大快朵颐的邓亚萍,把隔壁小孩都能馋哭了!

邓亚萍作为乒乓球运动员是非常成功的,在她职业生涯里一共收获了18枚金牌,成为享誉全世界的乒乓球一姐。邓亚萍将自己身高矮的劣势变成了优势,在其他人眼中身材矮小的邓亚萍臂展也没有优势,在接球时会非常被动,但是邓亚萍却可以将自身劣势转为优势,虽然身材矮小,臂展也不长,但是邓亚萍可以依靠灵活的移动来接住对手的回球,而且因为身材不高,在邓亚萍的眼里,对手打过来的所有球都是高球,她可以轻松扣球。

邓亚萍不仅在赛场上凭借精湛的球技赢得了对手的尊重和观众的喜爱,还因为骄人的战绩获得了原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的青睐,能够让萨马兰奇在颁奖时轻拍脸蛋的运动员可真是不多!

退役后的邓亚萍并没有安享奥运冠军带来的光环,而是选择到大学学习,经过自己的努力考取了名校的学历,毕业后还被委任为人民网旗下即刻搜索的总经理,不过隔行如隔山,打球无人能敌的邓亚萍尽管在努力经营着即刻搜索的业务,但是还是败下阵来,当年都传言邓亚萍败光了20亿,其实没有那么多,不过即刻搜索亏损了是不争的事实!

经历了退役后人生的起起伏伏,邓亚萍终于回归了平静的生活,网络时代的到来,让她爱上了直播,经常在视频中展示自己现在悠闲地田园生活,前段时间也是打扮得像个农村妇女一样蹲在地里摘菜,还要包饺子吃,真是过得很真实很接地气。

7月17日晚上网上又传来邓亚萍的一段视频,视频中邓亚萍现身一个小餐馆中,只见她穿了一件长袖运动外套,坐在桌子前,桌子上是一份凉皮,邓亚萍正在用筷子搅拌碗中的凉皮,旁边还放着一盘白吉馍。没想到昔日奥运冠军也会和普通老百姓一样去这种小餐馆吃饭,而且点的也是普通的食物,白吉馍配凉皮,这可是老百姓的日常最爱了!

视频中只见邓亚萍开始拿起白吉馍大口地咬下去,虽然是最普通的食物,但是让邓亚萍吃的,看起来是那么香,奥运冠军也不顾及自己的形象,大快朵颐起来,美食面前谁还不是吃货呀,邓亚萍这吃相真的可以把隔壁小孩都能馋哭了,不知道的还以为奥运冠军当起了吃播呢!其实这就是邓亚萍目前生活的真实写照。

邓亚萍的这段吃法视频播出后,得到了很多网友评论,有网友夸赞邓亚萍还和以前一样漂亮,而更多的人是称赞邓亚萍看上去很真实,不装!

邓亚萍现在非常喜欢用视频记录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将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呈现给喜欢她的朋友和网友们,前几天邓亚萍还晒出了自己洗桃的视频,生活简朴的邓亚萍一边洗桃一边削桃,掰开桃后,粘在桃核上的肉都要再啃干净才扔掉,这就是最真实的奥运冠军,也是为什么一直深受大家喜欢的原因,哪怕是真的败光20亿,还是有很多喜欢她的人!

 邓亚萍是 乒乓球 历史上最伟大的女子选手,曾获得14次世界冠军。她的经历告诉我们,成功不是偶然,人生没有捷径,只有靠自己去拼。下面我整理了关于邓亚萍的 励志 故事 ,希望你们喜欢。

 1、邓亚萍在剑桥大学读书的励志故事

 每天凌晨5点起床攻读

 1998年2月26日邓亚萍怀着复杂的心情,飞向剑桥。对她来说,这自然是非常难得的机会,但却又是一个艰难的起步。

 ?第二天就是开学上课的日子,全班一共9个同学,教室不大,9张课桌椅向着黑板,摆成半圆形。老师先让大家做 自我介绍 。接下来给每人发了两张讲义就开始讲课,课堂上没什么纪律,讲解方式也很随意,老师一边讲课,同学们一边七嘴八舌地抢着回答问题。我在云山雾罩中上完了课。四五个星期过去了,每天十五、六个小时的付出,但收效并不大,英语水平的提高也不显著。作为一个插班生要赶上其他同学困难太大。加上没有教材,每次上课才能拿到老师发的讲义,这种 教学 方法 也很难让我适应。?

 ?生活的环境也不尽如人意。到英国 留学 的留学生,多数都是住在学校所安排的英国人家里,我也不例外。本想住在英国人家里,一来可以更多地了解英国的风俗民情,二来可以有更多的英语会话机会。但是我所居住的这个女房东家,距学校太远,而且房费伙食费很高,每月除了要交200多英镑房租,还要交100多英镑饭费,两项合起来每月的支出约合人民币将近5000元。对于自费到英国上学的我来说,惜金和惜时同样重要。?

 ?记得当我头一次穿着防雨运动衣,骑着自行车到学校时,许多同学见了都大为不解:怎么世界冠军还骑自行车来上学?是啊,世界冠军也是凡人,我的所有,是我用汗水换来的,它来之不易,我必须十分珍惜它。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困扰着我,我急切盼望能改变这种状况。?

 ?刚到英国不久,我想往家寄点钱,然而到邮局拿了单子,却不知如何填写,邮局的人在单子上指指点点,我却一脸茫然,我站在邮局前,两眼发呆,我能怎么办?问谁去?问了,自己还是听不懂,最后,只好悻悻而归。?

 ?开学前,为了让我熟悉一下环境,房东开车送我去学校转了一圈。第二天人家不送了,我虽然买了辆自行车,却找不到上学的路了,七拐八拐,赶到学校已经上课了。一向守时的我成了迟到生。我急得迸出几个单词解释,然而解释不明白,那滋味,那窘迫,现在都忘不了!?

 邓亚萍就读的纽汉姆学院是隶属剑桥大学的一所小学院,类似于国内的语言进修学院。这里的学生主要以外国留学生为主,而邓亚萍是唯一来自中国内地的留学生。

 ?刚到剑桥的那段时间,我虽然比较刻苦,效果却不明显。我知道,这是因为自己的语言基础还相当薄弱,要想在剑桥这个精英云集的学府里站得住、学得好,更需要全力以赴地去拼搏。做学问与体育训练一样,没有任何捷径可寻,更不会有天上掉馅饼的美事儿,一切靠自己去拼去搏吧。?为了赶功课,邓亚萍起早贪黑,每天只睡几小时。

 ?开始的一两个月之内,根本听不懂老师在上面讲什么,我把老师所有写在黑板上的东西照抄一遍。回到家里以后,自己再翻字典,再看。每天的生活比较单调,上课时间是四个半小时。下了课还有很多作业,吃饭对我来说好像都很费事,中午休息的时间只有一个小时,我一般都不回宿舍,就是吃上午带去的三明治,然后看一会儿书。晚上经常吃的东西就是自己做的方便面条加青菜、西红柿和鸡蛋。几乎每天都要学习到12点才能睡觉。?

 虽然基础比其他同学差,她总是不甘心,想超过别人。这种好胜的心理后来才慢慢开始转变:?毕竟基础不同,从运动员到学生是一个非常大的转折,学习上升也要有个过程。?

 回到清华,邓亚萍的 毕业 论文题目是《国球的历史及发展》。从开题 报告 、到第一次提交论文、以至论文的最终修订,邓亚萍不仅每一项都达到标准,而且步步提前,赶在时间表前完成。

 ?我终于戴上了学士帽,在毕业典礼上,我用流利的英语向老师致词。?

 2、邓亚萍在诺丁汉大学读书的励志故事

 一看她学习的劲头就知道她是世界冠军

 2001年9月,邓亚萍从清华走进英国诺丁汉大学攻读硕士。?原本更喜欢剑桥,那里风景可人,令我心醉。可我还是投奔了诺丁汉大学,因为诺丁汉大学有全英国最棒的外语系。?

 ?导师对我不太了解,似乎有些不放心,担心一个运动员能否完成学业。我恳切地对导师说:我可能比您的其他学生基础要差,请你多费心了,别人能听懂的课程,我可能要两次甚至多次,别人需要一年,我可能需要一年半甚至两年。但不管费多少力、多长时间,我都要把学业拿下来!我是那种很要强,性子也很犟的人,因此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好。?

 ?在英国,修硕士有两种办法。一种是类似于应试 教育 。就是上一门课考一门,直到通过所有课程;另外一种是跟导师做课题研究,研究结束后做论文,如果论文通过就可以毕业,我采取的是第二种办法。比语言更难的是这里的学习方式,和国内真是大不一样。我有自己的导师,但并不经常见面。往往是他给我提供一个阅读书目清单,我自己到图书馆或大学找书,然后阅读。有了问题才和他预约见面、答疑。开始时,我很不习惯这种方式。而且我修的方向是?中国当代研究?,一个似乎和体育无关的冷门专业,即便图书馆里也不一定有相关材料。这样,我就必须在不同的图书馆和大学里去找。不过,现在看来,这也是我在国外学习的重要收获之一。新的学习方式让我学会了在纷繁复杂的情况下找到实现目标的办法。?

 ?打球的时候,视力两眼都是1.5,上学以后下降得很快,现在有一只眼已经0.6了。学习和打球相比完全是两码事,睡眠不足,上课总是犯困,眼睛睁不开,越坐越困,恨不得用根棍儿把眼皮撑起来。可对面坐着的是老师,你又不可能睡觉,更不可能溜号。刚开始时这种感觉特别明显,后来慢慢适应了这种生活,知道该怎样安排好作息,找到一些规律。?

 ?我的研究课题是《从小脚女人到奥运冠军》,例子用的就是中国女子乒乓球队。为了研究这个课题,我阅读了一些对中国女运动员的研究材料,大部分是外国人写的。这些外国人并没有真正了解中国女运动员的生活和成长经历,因此他们的研究并不到位。我希望能够从我开始,有人真正关注中国妇女和中国女运动员的研究。我也希望通过在国外学习,在工作中便可以尽量避免由于东西方 文化 差异而引起的误会,以便更好地介绍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而在国际体育界,能让人理解你的见解,接纳你的主张并非易事。?

 学习上的她拿出打球时的劲头。按说老师安排的课程已经呈饱和状,每周天天有课,周末的作业也不轻松,做罢作业还要准备下一周的课,周而复始。可她还是觉得?吸收?得不够。

 也难怪,她心里真的是着急。邓亚萍刚撂下球拍儿,就成了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一位年轻的委员,她恨不得赴会时能立马讲得一口流利的英语。于是,这位乒乓球世界冠军心底悄悄萌生着愿望早一点进入高级班,明年向Master(硕士学位)进军。

 在诺丁汉大学上课的过程中,邓亚萍总是抓住一切机会抢着发言。老师用开玩笑说从她学习的劲头可以看得出她是一个世界冠军。?下了课,我必须匆匆赶到另一个老师那里去做个别辅导,这是学校针对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不同而特别安排的单独辅导时间。每次出去开会之前,我的老师都会帮助我准备发言材料,纠正我的语音语调和演讲的方式方法。另外学校还专门为我开了一门课,教我如何用英语进行采访。在学校我过着典型的大学生三点一线式生活,和校园里那些普通的女孩子没有什么区别。?

 ?这个硕士学位我非拿不可,而且一定要在国外的大学里拿到。?那样的话,在中国的奥运会冠军当中,她可能又拿了一项第一。作为诺丁汉大学的一名学生,邓亚萍每天的时间表比较紧。?除了上语言系的课,还要上英语系的课。下了课还有很多作业,中午休息的时间只有一个小时。?

 3、邓亚萍在国际奥委会的励志故事

 ?过语言关对我来说还有着另外的意义。当时我是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委员,同时还负责国际乒联的一个项目,如果你没有办法跟别人交流,那么一切都是零。同时还有一个公众形象,就是说我毕竟代表着中国,同时代表着中国运动员,所以精神风貌是很重要的。?

 一年后,邓亚萍面对严格的考官,用英语宣读了3万5千字的论文?《从小脚女人到奥运冠军》。以翔实生动的材料和清晰有力的论点论述了中国妇女及中国妇女体育的巨大发展和变化。临场考官的一致结论是:无条件一次通过!2002年12月22日,她如愿获得硕士学位。萨马兰奇先生称赞她?拥有了打开世界大门的钥匙?。

 至此,从1997年进入清华大学起,邓亚萍已在校园度过了近六个春秋,并将自己当年的小学?学历?变为研究生学历。邓亚萍坦言,从运动员到学生,尤其是一个留学生,她付出的努力并不亚于打球。?从对英语一窍不通到熟练地用英语与教授交流,从人生地不熟到朋友遍英国,从开始时的迷茫到后来的迎接挑战,每一步都走得很辛苦。但海外生活为我打开了一扇门,让我真正了解了世界。?

 其间,她还作为北京申奥成员,赴莫斯科为北京赢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作了贡献。

 2001年7月13日,邓亚萍用流利的英语向国际奥委会委员呼吁:请给中国运动员一个机会,让我们做一次奥运会的东道主!

 知识,没有止境。2002年,她如同一个 长跑 运动员,又站在新的起跑线上,开始新的拼搏?满怀信心地攻读剑桥经济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是?2008奥运会对当代中国的影响?,邓亚萍的?中国研究?又得以继续下去了。

 2003年2月24日,正在剑桥攻读博士的邓亚萍又回来了,在北京奥组委,新的忙碌又开始了。?我在剑桥的导师彼德?纽伦是一位世界著名经济学家,已经研究中国经济30余年,他深知2008年奥运会对拉动中国经济的重要性,会有极高的经济研究价值,他认为我回国,不仅能为祖国服务,也能为论文收集第一手珍贵材料,因此,他特批我回国边工作,边学习。未来的工作很艰苦,但这是非常好的机会。?

 2004年的 春节 假期,她为了赶写剑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放弃了与亲人的团聚,买来一堆速冻饺子,每天的水饺餐伴她度过了假日。

 ?有人可能觉得我这是自讨苦吃,甚至有人说你的荣誉多得一大把,不攻读什么学位,后半生照样可以过得不错,即使读学位也不必那么辛苦,甚至不妨找个?枪手?代笔写论文。但我读书上大学可不是为了?镀金?,我上学只是要圆自己的读书之梦。我从自己与外国朋友交往中深切感受到知识缺乏、交流不畅。尽管基础差,我不想投机取巧走捷径,更不要说我就读的清华、剑桥等国际知名大学治学严谨,容不得弄虚作假!?

 饺子可以速冻,人才却难以速成。邓亚萍学业上的成功与打乒乓球的辉煌,其实并非得益于她具备多大的天赋。恰恰相反,无论学业还是打球,她都是在先天条件不大有利的情况下,靠坚忍不拔的毅力,靠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夺取新的金牌。

 ?我现在依然是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体育与环境委员会和改革委员会三个委员。特别是运动员委员会,委员都是很有名的奥运会冠军,都有自己代表的权益,很长一段时间我是唯一的亚洲委员,因此我不仅代表中国,而且还是亚洲的代表,有责任为亚洲和第三世界国家运动员争取权益。?在邓亚萍的努力下,运动员委员会已经向国际奥委会执委会提出在推举奥委会委员时必须有一名(共8人)亚洲委员的建议。

 而她在剑桥的博士学业也已经到了第二年,谈到学业,邓亚萍说:?难啊,真是太难了,感觉压力很大。一天到晚就是绷着,所以感觉特别辛苦。但我要感谢当学生的这段经历,因为它让我看到了另外一个世界,找到了自己新的价值。如果亚运会、世乒赛和奥运会的冠军是我乒乓球生涯的三大满贯,那么在清华获得学士学位、诺丁汉大学硕士毕业和取得剑桥博士,就是我要完成的另一项大满贯。?

 拼搏、拼搏、再拼搏!无论是做运动员还是做学生,邓亚萍对自己的要求都几近苛刻:?必须做好,我没有理由做不好!?这就是一份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