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超联赛管理模式有哪些,中超联赛管理模式
1.恒大官方宣布,俱乐部管理模式调整,调整为了什么?
2.中国足球存在最大的问题
3.中超联赛内外环境分析
4.恒大模式对我国的足球发展有什么作用
中国足球的甲级联赛和超级联赛的区别有:
1、级别不同
中国足球协会甲级联赛(Chinese Football Association China League)简称“中甲”,是由中国足球协会组织的,由国内职业足球俱乐部参加的全国第二级别的足球职业联赛,仅次于中国足球超级联赛。
中国足球协会超级联赛(Chinese Football Association Super League),简称“中超”,参赛球队数固定在16支,是中国大陆地区最高级别的职业足球联赛(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有直属于国际足联与亚足联的足协与联赛。
2、比赛赛制不同
中甲联赛采取主客双循环赛制比赛,每支队伍与各球队对赛两次,主客各一次。
中超联赛以主客场双循环的方式进行,全赛季共30轮,240场比赛,并实施“升二降二”的升降级制度,即当赛季排名末两名球队降至下赛季中甲联赛,当赛季中甲联赛前两名球队升至下赛季中超联赛。
3、历史沿革不同
中国足球协会甲级联赛,简称为中甲联赛,是由中国足球协会组织的中国足球职业联赛的次级联赛,位列中国足球协会超级联赛之后,中国足球协会乙级联赛之前。其前身是全国足球甲级队(B组)联赛,简称“甲B联赛”。
1987年由于是全运会年以及国家队冲击奥运会,中国足协试行将全国足球甲级队联赛分成A组和B组,1989年甲B联赛正式建立,1994年甲B联赛职业化,2004年甲B联赛改组为中甲联赛。
2004年,中国足球协会在总结中国十年职业足球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提升中国职业足球竞赛水平和品牌,正式推出“中国足球协会超级联赛”(简称“中超联赛”)。中超联赛第一届有12支球队参加,前两届暂停升降级制度,于2006赛季恢复“升二降二”的升降级制度。
扩展资料:
中甲俱乐部准入规则:
(1)拥有一支一线队、一支预备队。
(2)下设至少5支不同年龄层次的青少年梯队。
(3)五支不同年龄层次的青少年梯队,分别为 U19、U17、U15、U14、U13。
(4)每支球队至少注册球员18名,并且代表俱乐部参加各级不同的官方赛事。
(5)俱乐部的球员的注册单位应为本俱乐部,而非其他俱乐部或法人。
(6)每支球队都应有具体的训练和发展计划,相关的计划应由专业人士进行管理和运行。
百度百科——中超联赛?
百度百科——中国足球协会甲级联赛
恒大官方宣布,俱乐部管理模式调整,调整为了什么?
所谓的超级联赛其实就是类似足球经理的一种玩法,刚开始你队伍都是原班人马或者是更差,在不断的比赛中获得金钱和球员的成长,也使你的队伍从低级联赛升到高级联赛,在赛季的中期和末期转会市场将开放,这是你收获球员的好机会,你可以买你中意的球员,但是要注意的是你的经济情况和声望,如果你买了大量的球星而导致破产,那么Game over了,如果你球队战绩不佳,排名不高,那么你也很难买到球星。升到顶级联赛后,你将有机会参加欧洲最高级别赛事—冠军杯!在这个游戏里,你可以充分的体会到自己掌控球队的乐趣,可以把自己喜欢的球星召在一只队伍里。
中国足球存在最大的问题
足球可以说是我们现在国内最受欢迎的一个运动,因为足球它的一些特性,所以说也受到了人们的密切关注。然而在我们的国家,足球最厉害的肯定就是属于广东的恒大了,在恒大他们的实力是非常强劲的,所以说在这一方面的话人们也会关注恒大的一系列消息。然而在恒大官方就宣布俱乐部管理模式的调整,这一个俱乐部管理模式的调整也是受到了网友们的热切关注,同时表达了自己对于这件事情的一系列观点。那么对于恒大官方宣布俱乐部管理模式调整这件事情来说,调整是为了什么呢?
恒大官方宣布俱乐部管理模式调整,调整是为了足球实力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所以说在这一方面的话进行了管理模式的调整。因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国家的足球力量是非常的弱的,如果是说在恒大这一方面不进行一系列的调整的话,那么肯定我们国家的足球力量也会因此而变得非常的低迷。恒大官方宣布俱乐部管理模式调整,调整也是为了我们国家的足球力量能够更好的发展,能够为了我们国家增光添彩,所以说在这一方面的话俱乐部管理模式的调整也是非常好的。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面对这一些措施的时候就应该去理性的看待,因为这一些俱乐部管理模式的调整肯定也是为了我们国家的足球能够更好的发展,甚至是为了他们俱乐部的足球管理能够更加的完善,所以说在这一方面的话也是符合他们发展的一个规定。恒大是我们国家足球的领军人,所以说在这一方面的话,我们应该尊重他的一些决定,对于他的这一些改变甚至是调整表示一系列支持。
恒大官方宣布俱乐部管理模式调整,调整就是为了以上所述的这一些。
中超联赛内外环境分析
体制和监督
以2004年10月2日北京国安俱乐部足球队的客场罢赛事件为序幕,以10月17日大连实德俱乐部董事长徐明发表有关改革中国足球管理模式、成立中国足球职业俱乐部联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联盟公司)为开端,近期由部分中超俱乐部的“足球投资人”发起的被部分媒体冠以“中国足球革命”的2004年中国足球超级联赛风波最终以中国足协满足“革命者”的部分诉求——2004年度中超联赛 “暂停降级”、先后向俱乐部公布本年度中超联赛预算和决算方案以及成立深化改革中超联赛体制的小组——来交换到“革命者”对中国足协拥有依法依章管理中国足球的权力和拥有各类国家级足球竞赛所产生的财产权的暂时承认和尊重而暂告平息,联赛继续进行了。但是,风波并没有完,随着11月11日中国足协成立“中超深化改革工作小组”和“会员协会深化改革工作小组”,并制定了具体的改革日程表,有关中国足球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尽管这次被冠以“足球革命”的波澜称不上壮阔,但却折射出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甚至可以说,这些问题就是中国社会问题的缩影。从法律角度看,足球界长期难以解决的比赛腐败、裁判“黑哨”等徇私枉“章”问题与社会其他方面存在的腐败现象、司法体系信任危机实乃同出一辙。不过本文主要就这次风波所引发的部分俱乐部与中国足协在深化中国足球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所涉法律问题上的歧见展开分析,以社会法暨经济法的理论和制度为中国足球经营管理体制的创新提供基本理念和具体法律工具的支持。
在现代资本力量无孔不入的大背景下,体育早已开始产业化、社会化了。在以经济为精神特质的20世纪,资本侵入了所有领域——慈善领域和文化、体育、医疗等领域。20世纪晚期第三域非营利组织勃兴:一方面,大批自主的私人组织,不再热衷于为其股东或经理孜孜逐利,而是致力于国家正式机制以外的公共目标,营利性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的继续分化(二者的区分不在于是否从事经营,而在于是否以向投资人分配经营利润为其设立宗旨);另一方面则表现为二者的融合,人们已经很难区分它们的界限(因为非营利性组织也利用营利性组织的运作方式从事经营,营利性组织也被提出了负有社会责任)。因此,如果欧洲某一国家的足球协会既具有管理职能又从事足球产业的经营并不会让人吃惊。2004年发生的中超风波是营利性组织、非营利性组织以及政府组织之间在中超联赛自治方面的竞争与合作问题在中国难得一遇的典型、鲜活且集中的表现。这里面涉及到第三域的非营利组织——中国足协、球迷协会,又涉及到私域的营利性组织——俱乐部及其投资人、赞助商、电视转播商,还涉及到公域的公权力组织——国家体育总局。中超俱乐部投资人挑战中国足协,向其提出分享和行使中超联赛的财产权、经营权、管理权、监督权的要求,并以罢赛、延迟今年剩余比赛为武器。俱乐部及其投资人通过召开“投资人联席会议”并以各种名义充分表达了资本的逐利和话语权诉求。中国足协通过召开中国足协执委会坚决维护其对联赛的管理权和财产权。尽管冲突双方声称的目标是一致的——解决足球联赛中的种种问题,搞好中国足球,但是它们的具体看法却并不一致。社会自治两个重要领域——营利的私域与非营利的第三域——中的组织的分化与融合,以及它们与政府组织之间的分化与融合,在中国足球领域表现极为突出,而且该风波所提出的问题也是典型的社会自治领域的竞争与合作问题。这种法人团体要求自治的变革最终会促进社会立法和经济立法,并促进相应司法能力的提高。
社会法暨经济法是传统的公法和私法不能妥善解决现代社会日益复杂的多元、多层次利益交叉融合和矛盾冲突而出现的新兴法律部门,它以具体领域的社会公众的利益为基准,协调“社会权力”之间和“社会权力”与公权力、具体领域的公众之间的冲突。但是,社会法暨经济法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还是个不为人所熟知、所充分理解的新生事物。社会法暨经济法的发挥作用既取决于公权力的自我限制和革新,也取决于自治组织的力量,没有均衡的力量匹配很难让法制变革发生,即使通过移植或者根据理性至上的精英意识制定了相应的法律,也很难让其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2004年中国足球超级联赛风波为社会法暨经济法学的研究提供了典型的素材,也是以社会法暨经济法理论来武装参与变革的各种力量并促进变革和平、有序实现的良机。
国家级的足球联赛在西方发达国家是典型的社会生活的自治领域,在当代中国它还需要逐渐从政府的主导和支配中解脱出来从而演化为另外一种更具有时代适应性的面目——在公权力的支持下,实现营利性组织和非营利性组织之间的竞争与合作。这场风波就是中国足球经营管理体制变革中必然发生的要求重新界定各方权益集中而激烈的表现。可喜的是,尽管发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件,但冲突双方都拿出了法律武器。在和平条件下,利益直接表现为法律上的权利,因此双方争议的焦点也集中在法律问题上。
一、中超联赛的财产权利问题
变革首先遇到的就是联赛财产的所有权问题。因为与美国、欧洲等国联赛的产权运作尤其是启动机制完全不同,中国足球联赛的产权人并非是徐明等俱乐部的“投资人”,也不是中国足协这一半官方半民间的非营利法人社团(它只是联赛产权所有者代表的委托代理人),其产权人是“全民”,即联赛财产是国有资产。从1992年启动中国足球改革并在1994年将专业化足球改革为职业化足球之后,中国足球的国家级联赛开始了社会化和市场化的运作。但是,除了俱乐部自己对球队的投入之外,整个联赛的组织工作(中国足协及其地方协会来承担的)和初始投资花的都是纳税人的钱。鉴于全民财产无法由全民直接行使所有权,所以联赛产权的直接代表是国务院下属的国家体育总局。俱乐部的会费、赞助商之赞助都是联赛为他们提供服务的对价。故而徐明等所代表的俱乐部投资人对联赛财产权提出所有权的要求是难以成立的,而中国足协执委会在2004年10月26日会议中的决议中提出“中国足协是竞赛所产生的所有权的最初拥有者”也是有问题的,因为它只是所有者(全民)代表(国家体育总局)的委托代理人,而非产权人,甚至产权代表也不是。因此,在2004年中超风波中提出财产权要求的双方都缺乏法律依据。联赛的所有权人(全民)如果决定将其民营化则需要在公平、公正、公开的程序下进行决策并合理估价,在有关法人团体支付了合理对价后取得该项财产权。联赛所有权人如果决定继续维持国有公营的现状,则可以继续由所有权代表(国家体育总局)委托中国足协这一非营利法人团体经营联赛。但是,按照20世纪末期开始的第三域团体革命和重塑政府运动所代表的潮流和趋势来看,中超联赛需要逐渐从全民所有通过公正程序变成第三域的团体(中国足协)所有或者私域的团体(中超联盟公司)所有。从这种意义上来讲,俱乐部和中国足协提出所有权要求都代表了时代的要求,但是它们都需要支付合理对价并承担社会责任——譬如从联赛收入中抽取一定费用设立基金,以支付各级国家队的训练、比赛费用和用于青少年足球人才的培养。无论是国有公营还是部分或者完全的民营化都需要严格界定产权,以产权为该联赛运作的基础。须注意的是,联赛的财产权与俱乐部的财产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可以混淆。“俱乐部的投资人”是不能通过偷换概念而变成联赛的投资人,更不能据此占有国家财产,否则就会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2003年版的《国际足联章程》第71条第1款规定,“国际足联、其会员协会以及各洲际足联为由其管辖的各项赛事和竞赛所产生的所有权利的最初所有者,且不受任何内容,时间,地点和法律的限制。这些权利包括各种财务权利,视听和广播录制,复制和播放版权,多媒体版权,市场开发和推广权利以及无形资产权如徽章和版权。”中超联赛作为中国足协管辖的赛事,其各种财务权利、视听和广播录制、复制和播放版权、多媒体版权、市场开发和推广权利以及无形资产权如徽章和版权都应当在名义上由中国足协最初拥有。这与体育总局授权中国足协行使联赛的财产权利是相一致的,但是需要强调的是中超联赛的财产权在没有民营化之前仍然属于国有资产。
变革中遇到的第二个问题是自治的有效性问题。中国足球经营管理体制的变革是适应世界潮流和中国体制转型的需要而逐步展开的。1994年创立职业联赛就是逐渐使原先的专业队由依附政府转为市场主体,足球事业的投入也由国家承担转为依靠市场化运作,多渠道增加投入。另外,职业联赛也逐步将赛区的管理、组织工作由政府牵头的赛区委员会承担转为由实体化的各地方协会承担。2004年成立中超联赛的初衷也在于进一步通过改变联赛的经营管理体制提高中国足球水平。按照中国足协副主席杨一民的话讲,中超联赛就是要建立一个新的管理体制——在中国足协的领导下,以中超委员会为主导,以中超俱乐部为主要成员,以中超的章程为基本依据,民主协商,民主决策的管理体制。这些年的足球经营管理体制的变革其实就是逐渐将官办的足球事业社会化、市场化,促进足球领域的社会自治。但是,自治的有效性取决于多种因素。
首先,自治的有效性依赖于法人团体间协调机制的灵活高效,而现行的自治机制中缺少俱乐部对中国足协制约和监督的法律渠道,俱乐部的意见很难影响足协的决策。成立中超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制定《中超联赛章程》和成立中超委员会,在足协和俱乐部之间建立对话的平台和制约的机制,但是实践证明它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这固然与足协专制的官僚作风有关,也与俱乐部和足协在中超联赛中的财产权、经营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划分不清楚有关。在现行体制下,中国足协作为联赛财产权所有者代表的委托代理人是经营联赛的主导者,但是俱乐部作为联赛的生产者之一应当分得相应的利益,这种利益的基本部分甚至应当是固定的,经营不善的风险应当由中国足协承担而不能由俱乐部承担。在民营化之后,经营风险应当由承接联赛财产权的组织(譬如徐明等提出的联盟公司)承担,中国足协则取得固定收入,并以此收入经营国家队和培养青少年足球人才。由于中超的财产权和经营权不清楚,所以其自治机制根本发挥不了作用。因此,改革或者明确现有的产权以及明确相应的风险负担是中超自治机制发挥作用的基本条件,否则还将是一本糊涂账,无法调动自治团体中各方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另外,联赛财产权和经营权的明确界定需要通过自治团体中的各方协商解决并需要取得体育总局的支持,这与《国际足联章程》第71条第2款的规定也是吻合的。该条款规定,协会执委会应决定如何使用这些权利以及权利的内容并就此制定特别的规程。执委会可以自行决定是否独自使用此权利或同第三方合作或完全通过第三方来行使这些权利。因此,通过成立中超联盟公司的方式运作中超联赛并没有任何法律上的障碍,但是它需要相应的协商机制和法律制度安排。
其次,自治的有效性依赖于消费者和生产者对联赛的监督制约。球迷协会、球员工会、裁判员团体以及赞助商都可以以某种方式向自治的足球法人团体(无论是中国足协还是联盟公司)施加压力,它们可以通过集体的力量表达呼声,也可以用脚投票——离开中超联赛。在这次风波中颇为遗憾的是中国球迷的表现相对消极。中国足球联赛的发展促成了众多足球球迷协会的成立,但是这些球迷协会在事关自身利益的情况下没有发出什么有力的声音。尽管如此,还是有一些难能可贵的亮点。中超常委会开会前北京球迷协会的球迷代表在会场外发放传单、接受采访。在他们分发的题为“尊重球迷权益、净化赛场环境”的宣传单中,提出“采取球迷听证制度、尊重球迷利益”的要求。其中还有一球迷执着地举着“要求旁听会议”牌子,并不时呼喊要求旁听会议的口号。另据报道,上海、青岛、武汉、南京、天津五地球迷俱乐部所组成的中国球迷联盟联合在新浪网向中国足协发出公开信,并针对中国足球的改革提出加大足球产业市场化改革力度、建立规范的联赛管理体制、让球迷参与关键决策、保护球迷权益、发展球迷团体、规范各俱乐部票务市场等六点意见。这是民间自治力量监督作用的发挥,但是相对庞大的球迷组织而言实在是微不足道。由此可见,中国民间自治力量的表达能力和表达欲望还较为有限。尽管后来中国足协召开了球迷座谈会,尽管变革中冲突的双方都把球迷利益放在他们高举的大旗之上,但是球迷对变革的直接推动作用很小。既然不能对足球经营管理体制的变革发挥什么直接作用,那就干脆什么也不说,中国人的实用主义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再现。
再次,自治的有效性还依赖于媒体的监督。媒体公开透明的及时报道和有关转播权的谈判是有力的制约力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自治、自律机制的形成。在这次风波中需要赞扬的是媒体。中国大陆的足球新闻至少具备相对的“新闻自由”,每一个关心中国足球的人都不难从近期传媒的自由报道中得到整个事件的具体情况甚至细节,都不难从传统的大众传媒和新型的电子网络上得到各色人等对这次被冠以“足球革命”风波的种种评论。有人赞同并支持徐明等“革命者”的“革命行为”,认为他们的行为不仅是要推动中国足球管理体制迈向完全市场化,而且这种超越足球领域的“宪政中典型的公民不服从”的行为可能会促进中国民主的发展;有人反对并质疑徐明等 “革命者”资格和动机;还有一些传媒和球迷虽然早就对中国足协的专制无能不满,但倾向于认为徐明等人的“大亨革命”不过是场分肥闹剧,或者说是打着“全面市场化”、“谁投资、谁收益、谁享有”旗号行侵吞人民资产之实的“掠夺阴谋”的适时实施。总之,媒体给予该事件极大的热情和关注,作了充分、自由的报道、评论,各种不同的声音都得到了充分表达,提供了中国公民社会自治机制形成所必需的机会和平台。
最后,自治的有效性还依赖于国家体育总局重新定位和审视自己的职能。在这次风波中,无论体育总局的领导是如何幕后指导足协工作的,但是它始终没有公开出面干预足协的自治,严格遵守了《体育法》第31条的规定——“全国单项体育竞赛由该项运动的全国性协会负责管理”。不过,中国足协的高层官员仍然由体育总局任命的做法充分说明了足协还是有强烈官方色彩的半官方组织。这也是自治机制难以有效实现的瓶颈,而这也是与《国际足联章程》的规定相悖的。该章程第17条第1款规定,“会员协会的机构只能通过本协会内的选举或任命产生。协会必须在各自的章程中规定选举的程序以保证选举和任命的完全独立性。”如果不按照上述程序产生会员协会机构,国际足联是不承认的,即使是过渡性质的也不允许。因此,进一步的改革可能还需要改革足协本身,改革体育总局和足协之间的关系,促进政事分开。这也是公权力组织和社会自治组织之间在当代分化融合的需要。
依法处理国家与法人团体间的分工合作关系,并有效保障法人团体的独立法律地位,是团体自治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如果不能保障团体的民间自治性,国家侵入或者抑制团体太多,必将重现罗马帝国末期、中世纪末期、20世纪中期西方社会法人团体萎缩、作用减退以及社会失去活力的现象。只有在团体自治以及团体与公权力组织合理分工与分离的时期,才有团体的勃兴和社会生活充满活力的局面。因此,确定团体与国家有关机构——登记管理机关和专业管理部门——之间的不同法律地位和职能范围的立法非常重要。这种分离与分工在西方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在中国则是改革开放的产物。
自治并非是摆脱管制,重塑政府运动中的管制革新潮流也并非是不要管制,而是自治与管制关系的重构。管制是为了进一步扩充自治,在这里,政府管制革新与竞争自治是“一币之两面”,它们并非是排斥关系,而是一种融合并相互扩张的关系。
在中超联赛中,公域、私域与第三域的界限是极端模糊的。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充分的协商、协调和合作,也需要充分的竞争制约机制,更需要法律来规范、保障。因此,在新世纪的自治浪潮中,社会学所谓的规范饥渴并未减少,反而以新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跨越公、私两域甚至第三域的社会法暨经济法的勃兴。社会法暨经济法秉持其社会本位思想,是协调社团自治和政府管制之间冲突的有力工具。
变革中遇到的第三个问题就是法人团体之间的竞争与合作问题。根据1998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现行社会团体的管理体制采取了两种限制竞争的措施:第一,在同一行政区域内已有业务范围相同或者相似的社会团体的,一般不许设立新的社会团体;第二,限制社会团体从事跨登记管理区域的活动,条例中社会团体名称的地域性要求、禁止设立地域性分支机构、章程中须明确规定本社团的活动区域等规定都是其体现。虽然并非对所有的社会团体都需要上述地域单一性限制,但为了保障竞争的有序性,对某些团体进行上述法律限制是合理的。这在体育领域则最为典型。《体育法》第31条规定,全国单项体育竞赛由该项运动的全国性协会负责管理;第40条规定,全国性的单项体育协会管理该项运动的普及与提高工作,代表中国参加相应的国际单项体育组织。就中国足球协会来说,根据2003年由会员大会通过并依法登记的《中国足球协会章程》第2条规定,中国足球协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足球运动的单位和个人自愿结成的唯一的全国性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法人。中国足球协会是唯一代表中国(不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的国际足球联合会会员和亚洲足球联合会会员。类似中国足球协会的地域单一性要求在中国和其他国家是大量存在的,这种团体的地域单一性不是通过竞争形成的,而是通过法律取得垄断地位的。如果中国足协经营管理不好,中国的俱乐部和球迷(消费者)也无从选择支持另外一个社会团体。在西方可以通过选举更换无能的管理层,但中国足协的管理层是通过非完全民主的方式产生的。因此,对此种通过法律授权而取得地域垄断性的社会团体虽然在其产生初期需要政府主管机关进行严格的监管,但是最终还是应当通过逐渐推进依法自治来解决问题。
联赛财产权通过合法程序转移到中国足协手中还是俱乐部成立的联盟公司手中,都无法排除中国足协的管理权。中国足协无论以现在的半官方身份,还是完全自治之后成为彻底的民间组织,都具有管理、监督联赛的职能。这就涉及到营利的俱乐部之间以及它们与非营利的足协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如何规范的问题。无论是采取中国足协以其拥有财产权、经营权、监管权从而主导各俱乐部之间的合作协调的机制,还是采取俱乐部通过联盟公司取得财产权而主导参加联赛的各俱乐部之间的合作协调的机制,合作协调的机制都是经营联赛所必需的,但是它们都不得违反反垄断法的要求,不得利用垄断地位或者优势地位掠夺联赛消费者——赞助商、媒体、球迷——的利益,也不得利用其拥有的“社会权力”压榨劳动者——球员和裁判员——的利益。2004年中国足球联赛风波中出现的罢赛行为,威胁无限期停赛行为以及操纵比赛结果和追打裁判的行为,实际上都是既不顾消费者利益也不顾劳动者利益的行为(虽然其中可能有“黑哨”问题所迫,对“黑哨”问题必须有一个为所有各方公认的符合足球比赛规则的解决方法)。在中超联赛中,每个俱乐部球队都是垄断集团的成员,它们之间的部分或者全部成员的任何形式的卡特尔协议行为或者协调一致行为或者滥用优势地位的行为或者相互持股、关联形成任何意义上的两个俱乐部的结合,都是违反反垄断法的基本原理和精神的。在欧盟,足球协会和成员国的足球协会操纵比赛门票价格的行为是可能遭到竞争法执法部门的审查的,价格要由市场决定而非由一个垄断的同业公会决定。
因此,《国际足联章程》第18条第2款规定,“各会员协会应确保所属俱乐部就任何同会员资格有关的事务的决定权,不受外部机构影响且不论其采取何种法人结构。在任何情况下只要比赛的完整和竞争性受到威胁,会员协会都应确保任何自然人或法人(包括控股公司和子公司)不得同时控制一家以上的俱乐部。”该条款的宗旨在于保持联赛的竞争性,从而提出了联赛的反垄断要求。所以,反垄断是中国足协的一个重要职能。
实际上,《国际足联章程》第72条规定的“国际足联、其会员协会以及各洲际足联有权对其各自管辖范围内的足球比赛和赛事的图象、声音和其他数据传输方式的发行进行独家授权、且不受内容,时间,地点和技术和法律方面的限制”仅仅是说协会有对赛事转播进行独家授权的权利,这种独家授权本身不受法律限制,但是协会如果滥用其垄断地位或者优势地位损害下游企业(转播商)和消费者的利益还是要受反垄断法规制的。
法人团体之间提供社会服务的竞争和为提供服务而展开的吸取资金(政府提供的财政支持、社会捐助、适当付费所得等)的竞争是需要相应的维护公平竞争的法律规范来保障的。因此,联赛的升降级是“为赢得更高一个层次的市场而竞争”的重要制度。所以,足协取消暂停2004年中超的升降级是暂时取消竞争,正当理由不足,只是一种无原则的妥协。而且这种妥协是在实际解除了盛传属于“革命者”领袖徐明的“实德系”的四川冠城降级之虞的情况下,这就更使人们难免产生中国足协无能和无原则的印象。
变革中遇到的第四个问题是司法的最终保障问题。联赛中的“赌球”、“假球”、“黑哨”等违法问题必须严肃处理、狠狠打击,不然其他问题都无法解决,这就需要司法的深度介入。而足球自治组织的法律地位、所有权保障、社团之间协调机制的形成和有效运作、竞争与合作的规范等也需要司法的最终保障。司法为自治团体在内部与彼此之间的分歧和争议解决提供了权威性的裁决机制,为各方依法依章维护自己的利益提供了一个公正的场所与程序保障。但中国目前现有的司法体制可能还难以对此提供完善的保障机制。所以,司法体制的改革、完善、提高是社会法暨经济法发挥其社会正义性的基础,因为复杂、模糊、高级的法律需要更高素质的法官和更高水平的司法体制。
私域法人团体所谓的私法自治行为是建立在当事人的利益和力量较量的基础之上,是建立在市场经济自由竞争、优胜劣汰的基础之上,所以民商法的司法保障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具有弱肉强食的丛林规则的痕迹,无论是其意思表示行为本身还是向法院进行相应的说服工作,甚至最终的司法强制性。社会法暨经济法则建立在对法人团体自治规范充分尊重的基础之上,以遏制社会权力暨市场权力的“恶”,并促进弱者合作、争取发展机会为目标准则。在社会自治领域既分化又融合的情况下,司法审查已经不可能严格区分二者的行为差异,而是统一进行司法审查,但在具体事项上则运用不同的理念来适用法律。
正像涂尔干在19世纪末期所指出的,“虽说法人团体并不是公众关注的惟一问题,但再也没有比这更重要的问题了,因为对其他问题的讨论都依赖于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如果我们不去创建新型法制所必需的团体,就无法进行一场声势浩大的法制变革运动。因此,要是我们现在就想制定出详细的法律,那确实是徒劳无功的事情。”因此,中国2004年的中超风波所带来的团体变革也必然带来新的法制变革,必然给现有的立法和司法提出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值得我们从多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恒大模式对我国的足球发展有什么作用
1俱乐部组织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职业足球俱乐部内部领导结构基本上是由
企业、体委共同派人员来实施对俱乐部的管理.企业出
资金,体委出球队与教练员.俱乐部的管理人员,特别
是较高领导者通常还在自己的原单位担任职务,形成我
国俱乐部管理人员特有的双重身份,这样他们就难以全
身心地投入到俱乐部的经营与建设之中.当有矛盾出现
时,来自体委的人员会对球队进行控制,来自企业的人
员会利用资金的掌握来进行抗衡,因为他们的各种利益
都与自己的主管单位有关,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俱乐
部管理上的内耗.
2商务开发不足,缺乏合理的经营机制
足球俱乐部是一个经济实体,意味着足球也是一门
生意.我国足球产业化的经营门类比较单调,缺乏合理
的经营机制,这些都直接影响了俱乐部的收入.据有关
资料显示,国外俱乐部的经营活动收入如:电视广告、
餐饮服务、足球衍生产品等的收入占俱乐部收入的70%.
而在我国,足球俱乐部基本上是企业与体育部门联办和
官办民助的模式,足球俱乐部的产权、收益权不够清晰,
加上缺少懂经济与市场的专门人才,因此资金总是显得
捉襟见肘.
对策
(1) 进一步健全俱乐部机构设置,进一步完善足球
职业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这是保障我国足球职业化
改革继续深化的基础.
(2) 进一步完善经营机制,提高资金运作的合理性.
进一步扩大经营渠道,重视足球相关产品的开发与经营.
还要培育足球市场,净化赛风,营造良好的足球发展的
环境.
(3) 遵循足球运动发展规律,建立多渠道、多形式
的后备队伍培养体系.应该看到良好的后备力量培养可
以大大减轻一线队伍的运作成本,更多的后备人才有时
还会给俱乐部带来高额的收益.
(4) 全面提高足球领域各类人员的综合素质,改善
人才知识结构,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的积极作用,转变观
念,大胆实践,加快足球职业化进程.
(5) 大力加强足球科研工作,使运动训练更加科学、
更加有效.通过科学的训练和管理,尽快提高我国足球
运动的竞技水平,并且依托足球创造出更大的市场价值.
外部环境
足球环境即指包括球员、教练、俱乐部、球迷、足球、设施以及媒体等与足球相关的方方面面的东西. ,扎实的足球传统与良好的足球环境是足球运动得以蓬勃发展的
最重要的因素足球环境与足球运动的发展之间有互相作用及影响,二者是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体。环境可以影响和制约人们开展足球活动的范围和规模,足球环境处于良好状态有利于足球运动的发展,足球运动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足球环境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外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及中超联赛的间接的,外部的环境,。自然环境是足球赖以生存的硬环境,属客观存在. 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但实际的足球人口却少得可怜。现阶段我国国民生产总值较低,体育投资少,全国
各级各类学校能拥有标准的足球场地(400 m 跑道) 的如凤毛麟角,而欧美及一些发达国家的学校体育设施却相当完善,学校拥有各种各样的足球场地。可见,中国的足球氛围偏淡,硬、软件投入明显不足。
内部环境
中国足球是在国内率先引进俱乐部运作机制, 并于1994 年实行了职业联赛。在足球商业化运作
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影响足球健康发展的因素,例如,在青少年比赛中弄虚作假,以大打小;职业联赛中出现的“假球黑哨”,“球员参与赌博”,“围攻裁判”等;在俱乐部管理和运作过程中,足球管理部门和政府职能部门过多干预俱乐部的运作,使得市场竞争机制难以形成;在俱乐部、足球界、新闻媒介充斥着浮躁情绪等。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中国足球大环境的逐步恶化,而足球环境的恶化反过来又严重阻碍了中国足球健康有序的发展。
何谓“恒大模式”?有一种说法,“恒大模式”就是底气十足的砸钱模式,大资金,大投入,引进名气大、实力强的国字号级别的本土球员和外籍球员,聘请著名教练,组建实力超群的阵容,快速出成绩,追求轰动效应。
我们先看一下恒大是如何“砸钱”的。
有人曾粗略地统计过2011年恒大俱乐部的内外援转会费,据说,冯潇霆、姜宁和张琳芃的转会费都不会低于750万元人民币,内援转会费总和超过2000万元人民币。联赛中途签约的阿根廷球员孔卡的转会费高达1000万美元,孔卡的年薪达700万美元。
2011年年初,恒大俱乐部投巨资5000万人民币举办中超联赛开幕式,现场记者多达600名,称得上豪华开幕式。
2011赛季,恒大推出了“513”的奖励方案,即,赢一场球球队可以获得500万元的奖金,打平则可以得到100万元的奖励,如果踢输一场球则要扣球队300万元。截至恒大队提前4轮夺冠时,球队18胜7平1负,奖金总额高达9400万元人民币。
据说,恒大俱乐部全年支出3亿元,甚至更多,远远超出其他俱乐部。
有人对恒大模式说三道四,怀疑砸钱的恒达模式能否持久,甚至对恒大模式在2011年度的成功不屑一顾,但是,在过去的一年里,恒大模式确实取得了成功,恒大队在中超元年便一举夺得中国最高水平联赛的冠军,有恒大队比赛的球市异常火爆,恒大主场比赛场均上座人数达到45000人,客场比赛,提升上座率3成以上,媒体和球迷关注度极高。
除了高薪高额奖励以外,恒大队实行了严格的管理,其“五必须,五不准,五开除”的队规,堪称中国足球史上最为严厉的队规。此外,恒大俱乐部还采取为球员购买“五险一金”、退役球员可到集团任职等措施,在职业化严格管理的同时,更融入了非职业化的粗犷或是人情。事实上,恒大采取的更像是一种“具有中超特色”的职业化模式,
也许,这种模式不可持续,不可仿制,但自从恒大模式进入中超联赛,其强烈的鲶鱼效应便开始显现,刺激、激活了死气沉沉的中国足球,对中超联赛、对中国足球起到了极大的、积极的促进效应,对其他俱乐部的思维模式、管理模式和投入方式起到了震动、警醒和提示作用,促使他们认识到,如果一味坚持原有的模式,而无所变化和变革,好的球员会跑掉,或者招不来好球员,球队成绩上不去,球队和俱乐部的形象、号召力、关注度受损失,掉入恶性循环的圈圈中难以自拔,自身生存会很困难。恒大模式的实践证明,中国足球需要变革、变化,没有变化和变革便没有生命,中国职业化足球的发展,有多种道路可供选择,也肯定有成功的方向和可能。恒大模式的实践也证明,搞足球一定要舍得投入,要舍得真金白银的实实在在的投入,决不能抠抠索索舍不得投入,老想着花小钱办大事,勉勉强强、浑浑噩噩地维持着过日子,这样的话对足球发展不利;也决不能耍花招,走邪门歪道,搞空手套白狼式的所谓的资本运作,觊觎在足球上捞一票就走,这样会害了中国足球。舍得在足球上投入,不管是企业追求广告和营销效应,还是其他目的,把钱真的花在了足球上有什么不好呢?
恒大队重金引来孔卡、穆里奇及郑智、郜林等中外球员,这些球员以其个人能力、技战术水平和整体配合打出了漂亮的比赛,球星和成绩吸引了全国的球迷,也吸住了媒体的眼球,带火了球市,对于低谷中的中国足球来说就像是强心剂和兴奋剂,起到了激活和唤醒作用。恒大重金引援模式引起了多米诺骨牌效应,去年联赛结束后,国内多家俱乐部纷纷投重金寻求重磅外援和内援,恒达模式的积极作用值得肯定。如果中超联赛能够吸引更多的较高水平的球星,增加联赛的含金量,增大比赛激烈程度和竞争力度,学习先进国家的管理经验,将会吸引更多球迷,引起更多、更高级别媒体关注,聚集更多的高水平球星,促进国内球员水平提高,使中国足球联赛步入良性竞争和良性循环的轨道,进而提升中超联赛的水平乃至提高中国足球的水平。
不管恒大模式能够维持多久,也不管恒大模式是否适用于其他俱乐部,它在特定时期所发挥的特定的积极作用,以及对中超联赛和中国足球未来发展的影响,不可低估。也许,恒大模式会催生其他模式,如申花模式、鲁能模式、泰达模式等,存在多种模式对中国足坛再现繁荣景象是好事,是大好事。大家已经看到,为了准备2012年度的中超联赛,多家俱乐部加大了投入,加大引援力度,提高了对联赛的重视程度。同时,随着以阿内尔卡为代表的外籍大牌球星的加盟,国内实力球员的频频转会,不仅提升了国内外媒体和球迷对中超联赛、中国足球受关注程度,而且,在各支球队内部,球员之间对主力位置的竞争加剧,促使球员全身心投入训练,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另外,俱乐部之间也在明争暗斗,拼教练,拼球员,拼投入,拼职业化管理。无疑,这些对中国足球都是非常正面的促进和影响。这些,无不包含有恒大模式的积极影响和促进作用,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
恒大模式能走多远还是未知数,但愿经历了中超联赛磨砺的恒大模式能够不断自我完善和改进,继续探索在中国特色的环境和氛围下职业化足球健康快速发展的方式和途径,能够走得更远、更稳、更高。当然,更希望中国足球管理者和其他俱乐部的投资者、管理者能够从恒大模式中吸取和借鉴有益的经验,根据自身特点,探索适合中国足球和俱乐部发展的模式和途径。各方共同努力,中国足球的未来值得期待。